作者: 兆光科技 发布时间: 2024/10/31 点击: 696次
编者按:很多趋势都是潜移默化的,那些改变往往总在不经意间。在技术的作用下,我们的行为方式以及我们与技术的互动方式已经发生了大规模的、结构性的转变。其一是人类越来越孤独,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今后可能会成为每个人的标配。其二是我们的上网时长越来越长,元宇宙已死,但元宇宙又万岁。其三是自由职业者将逐渐成为劳动力主流。
我发现自己会一遍又一遍地思考某些统计数据。因为这些统计数据体现了我们行为方式以及我们与技术的互动方式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与结构性的转变。
本文将会围绕着三个这方面的数字展开。你可以将这篇文章看作是三篇迷你文章,其中的每一篇都与一个更宏大的趋势有关,每一篇都会与各种初创企业以及与该趋势相关的最新头条新闻交织在一起。
三项统计数据以及三篇小文章:
79% 的 Z 世代表示自己感到孤独。于是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就出现了。
我们每天上网时长达 8.2 小时。元宇宙已死,元宇宙万岁。
76% 的千禧一代和 Z 世代想自己当老板——到 2027 年,美国将成为自由职业者占劳动力多数的国家。
下面我们就逐一解析一下吧。
上周,网红 Caryn Marjorie 登上了头条新闻,因为她用自己的数千小时视频训练了一个语音聊天机器人,然后以每分钟 1 美元的价格出售该聊天机器人的使用权。在一周之内,她就赚了 71610 美元。
Marjorie 是 Snapchat 上面的一位 23 岁的网红,拥有 180 万名订阅者,她给自己的聊天机器人起了个绰号,叫做 CarynAI。很快,她又将自己的 Twitter 简介改成了“变身人工智能的网红第一人”。粉丝付费给 CarynAI 之后,就可以与自己已关注多年的一位创作者的副本进行聊天——显然,很多人对此感到兴奋。实际上,71610 美元只是出自约 1000 名 Beta 测试者之手,这意味着普通用户以每分钟 1 美元的价格跟 CarynAI 聊了一个多钟头。
与 CarynAI 的聊天大概是这样的:
CarynAI 是人工智能伴侣趋势当中的一个有趣进展:
Replika 在今年早些时候风靡一时,当时有很多用户爱上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后来 Replika 取缔了色情角色扮演,引起了这些用户极度的不适应,后来 Replika 只好被迫给政策出台前已注册过此类角色扮演的用户恢复了相关聊天机器人。)
Chai——也就是“chat”( 聊天)+“AI”(人工智能)——提供与人工智能朋友聊天的服务,其下载量已超过 100 万次。
一家名为 HereAfter 的初创企业可让用户与已故亲人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聊天——这个灵感直接源自《黑镜》的情节。
与此同时,日本这边的男人多年来对“数字女友”就一直青睐有加。早在 2013 年的时候,成千上万的日本男性就爱上了备受争议的 LovePlus app 提供的数字伴侣。这款 app 甚至提供了他们与女友合影的功能:
一个男人与他的虚拟女友在LovePlus app上的合影
找数字伴侣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线上亲密关系通常比线下亲密关系更好找。不过,CarynAI 的独特之处在于聊天机器人如何捕捉到真人的角色,并让这个角色“可扩展”到成千上万的用户。Marjorie 与 CarynAI 背后的公司 Forever Voices 预计,月收入最终可以做到 500 万美元(他们似乎并不担心 Marjorie 的粉丝群会饱和)。
Marjorie 上周发布了一条推文,对自己的动机做出解释,让我印象最深:
Caryn想要通过人工智能治疗孤独症
“CarynAI 是朝着治愈孤独的正确方向迈出的第一步。”这个声明很大胆。有趣的是,Marjorie 对心理健康十分关注,甚至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与心理学家合作。
我一直以来都对孤独流行病着迷。两年前,我写了《数字亲属关系:互联网如何应对孤独流行病》,里面谈到了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教会成员、社区娱乐中心以及其他的人际关系“第三场所”的减少。这是一个长期趋势: Robert Putnam 的《独自打保龄》(Bowling Alone) 这本描写美国日益增长的孤独感的经典著作,问世的时间是 2000 年。再见了,保龄球联赛,你好 TikTok FYP(For You Page,推荐页)。
自从 23 年前《独自打保龄》问世以来,年轻一代正变得越来越孤独。报告感到孤独的美国成年人比例为 61%,但 Z 世代和千禧一代的这一数字分别为 79% 和 71%:
如果人人都有像 CarynAI 这样的人工智能“朋友”来对抗孤独的话,这样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这个未来光是想想就很有趣。从很多方面来说,这个概念都是很令人兴奋的——我们都需要有人倾诉,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有限的。本周,Tyler Cowen 在彭博社上发表了一篇趣文,里面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所有的孩子可能很快就会拥有自己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
毕竟,很多孩子已经有了自己想象中的朋友——我们梦想与之一起冒险的朋友,以及在我们感到孤独时陪伴我们的朋友。想想电影《头脑特工队》里面假想的朋友冰棒(Bing Bong),她在赖利(Reilly)小时候就一直陪伴着她。在过去,想象中的朋友住在我们的脑海里;很快,他们可能就会住在我们的屏幕里。
《头脑特工队》里假想的朋友冰棒
从很多方面来说,人工智能伙伴可以扩大孩子们的想象力,让游戏时间更具创意和吸引力。初创企业 MiniStudioAI 做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新应用,该 app 利用了人工智能将儿童的绘画变成丰富的视觉作品。车道粉笔画或草稿纸草图可以变成精美的艺术品。
MiniStudio 是一款人工智能app,可将儿童的绘画转化为精美的视觉效果图
借助 MiniStudio,父母和孩子可以用他们梦寐以求的角色创作故事。这很酷:技术正在解锁新的创意形式。
在最近的谷歌 I/O 开发者大会上,公司高管 Aparna Pappu 就展示了Google Docs 的一个人工智能集成用例:她模仿侄女和 AI 一起写一篇关于弄丢了贝壳的短篇小说。这个贝壳背后发生了什么故事?人工智能萌生了一些想法:也许它被嫉妒的美人鱼偷走了,也许它被时间旅行者带走了,也许被乌贼吃掉了。同样地,这很酷:AI 伴侣可以用令人兴奋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当然,还有一个对人工智能儿童伴侣更险恶的设想,比如去年冬天上映的恐怖片《梅根》(M3GAN)。这是一种反乌托邦的看法:人工智能取代了人类关怀,排挤了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且慢慢失控。
当然,人工智能伴侣需要有严格的护栏,尤其是儿童周围要有这样的护栏。但想象一下这些可能性就够令人兴奋的。Cowen 写道:
最重要的是,让你的孩子拥有一个人工智能伴侣可以带来很大的优势。你的孩子学习阅读和写作能够更快更好,并在学校取得更好的成绩。或者,也许你想让孩子掌握西班牙语或中文,但你负担不起每周只来两次的昂贵家教。你还想让你的孩子学习如何欣赏音乐吗?AI 服务的局限性或者广泛性只取决于你的想象。
也许流行文化最好的类比来自《黑暗物质》(His Dark Materials,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 的三部曲,大家对第一部《黄金罗盘》会更加熟悉些) 的精灵(daemon)。在普尔曼幻想的那个世界里,所有人类都有一个对等的动物,叫做精灵。精灵是他们灵魂的化身:这个角色有一只雪豹,另一个角色有一只猴子,还有一个角色有一只猫。人工智能伙伴可以像精灵一样——它是我们的伙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了解我们,并适应我们的技能和兴趣。
当然,他们不应该代替现实世界当中的朋友;我担心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会像社交媒体一样排挤线下友谊。但如果应对得好的话,一个可以帮助我们与孤独作斗争、指导我们,并使我们变得更有创造力的同伴,会让我们每个人受益。
还有个统计数据与孤独感相关,那就是感到沮丧的年轻人的数量。沃尔顿家庭基金会(The Walton Family Foundation)曾进行过一项研究,发现有 42% 的 Z 世代报告患有抑郁症——这个比例大大概是 25 岁以上美国人相关数据的 2 倍。
SocialSphere 的一项研究从心理健康的多个方面描绘出一幅类似的肖像:
年轻人的负面情绪明显更大
年轻人已经开始将 ChatGPT 当作一种更容易获得,更能负担得起的治疗师,而像 Woebot 这样垂直向,专注于“心理健康关系经纪”的伴侣越来越受欢迎。
二十年前,拥有互联网朋友听起来还很疯狂——你从未谋面,但你却认为对方是你最亲密的朋友,怎么可能?可是,对于在 Discord、Reddit 以及 Roblox 上相互结识的数百万年轻人来说,这就是现实。
年轻人线上交友趋势明显
同样,在 10 年或 20 年后,很多人可能会将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也许是网红角色的扩展版,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适合我们的个性化聊天机器人。孩子们会在聊天机器人的陪伴下长大吗,或者这些伙伴会成为他们成年生活当中的固定装置吗?这样的情形想想就很有意思。我们只需要注意让人工智能伴侣以特定、有效的方式防止孤独,而不是取代真实的人际关系,最终导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觉更加孤独即可。
我们现在每天花 8.2 小时上网——这个时长大概占到我们清醒时间的一半。我最近看到了这张图表,发现 COVID 的“推动力”如何一直延续到 2021 年和 2022 年的情况很有趣:
资料来源:Axios、Statista、Our World In Data
回想起来,这种助推是数字互动的永久性阶跃。
我们看到数字互动的阶跃变化源自技术转变和行为转变。2020 年增长 16% 属于行为转变,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疫情期间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在 2011 年和 2012 年,我们看到了技术变革带来的推动力:由于移动设备的采用,在线时间急剧增加——2011 年增长了 16%,2012 年增长了 19%。正好在那两年,美国的智能手机使用量出现了飙升。
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用量与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呈正相关
在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里,我们可能会看到类似的阶跃变化。
“上网”在过去是一项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有意识的努力;如果我们当中有年纪大一点的,应该还记得拨号上网时发出的可怕的啸叫声。慢慢地,上网已经变成了一种流动的、潜意识的东西。我们会心不在焉地查看手机;我们这些拥有 Apple Watch 的人会把互联网当作我们身体的延伸。
曾几何时,拨号上网是主要的上网方式
未来的技术可能会让在线互动图表再次发生改变,让“在线时间”变得更加显得是我们的第二天性。比方说,前面提到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可以成为我们社交生活当中的永久固定装置,并让我们的数字连接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也即将出现。尤其是虚拟现实,我预期这个东西对我们的在线化程度会产生深远影响。当整个世界都被数字化的互联网连接层所覆盖时,我们在醒着的每一刻可能都会是“在线”状态。8.2 小时最终可能会翻倍至 16 小时。(苹果备受期待的混合现实设备预计将在未来几周内亮相;这款设备的售价是 3000 美元,需要独立的电池包,并且仍处于实验阶段。)
本周早些时候来自 Alexis Ohanian 的这条推文唤起了我的思考:
失败的不是元宇宙,而是Meta的元宇宙
自打 2021 年 10 月马克·扎克伯格为了让公司与新使命更加契合而更名之后,“元宇宙”这个词就不再吃香了。我们预见到了这一点。什么热词跟Meta 挂上钩之后丧钟就响起来了。
这个热词的衰落,部分也源于充满泡沫的 2021 年,当时的公司个个争先恐后,兴奋地任命自己的“首席元宇宙官”(其中大部分已经悄然消失)。但 Ohanian 的观点是,虽然 Meta 对虚拟世界的具体愿景尚未实现,尽管其 Reality Labs 部门亏损 100 亿美元以上,但其实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定义更广泛的虚拟世界:一个永远在线的数字世界。
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我们醒着的时候有一半时间都在上网。从沉浸式娱乐形式(如游戏)相关的惊人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76% 的美国成年人每周平均玩游戏的时间是 16.5 小时。
超过3/4的美国人玩视频游戏,而且平均每周玩游戏的时长达到了16.5小时
定义更广泛的元宇宙的涌现在 Roblox 和 Rec Room 等公司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它们是全方位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垫脚石。新的沉浸形式已经隐隐若现:在其开发者大会上,谷歌推出了 Project Starline,这款硬件可以将 Zoom 视频通话当中的人变成一幅你面前的全息图。他们的口号是:“感觉就像你就在那里,大家面对面坐在一起。”
谷歌的 Project Starline
我经常将“无可辩驳的真相”当作消费者行为与技术采用问题的思维框架。这些是持续数十年且不会停止的稳步进展。类似这样的事实例子是:社会不断朝着更丰富、更身临其境的媒体格式转变。我们从书籍→广播→线下的电影和电视看到这一点。现在在线上我们又目睹了它,Twitter(文字)→ Instagram(照片)→ TikTok(视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是下一个——这是会不会的问题,不是什么时候的问题。 (答案是:可能不会很快。)
像 Rec Room 这样的平台是朝着更丰富、更沉浸式的内容的必然未来迈出的一步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将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发生碰撞,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用户生成内容的数量将会出现激增,创意工具也会得到拓展——想象一下,输入提示“创建君临城的 3D 渲染图”,然后就能看到《权力的游戏》里的城市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你的虚拟现实周围。
在我看来,最有可能替代移动设备的是增强现实设备,一种将数字物体叠加到物理世界上的 增强现实设备。如果你发挥一下想象力,可以设想 2033 年孩子们之间会出现这种互动:
“你现在戴上眼镜了吗?”
“不,我要模拟模式。”
当然,这是我编的,但意思你应该明白。到最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设备将变得足够实惠且重量足够轻(头戴设备?眼镜?隐形眼镜?),成为日常消费品。我们可能永远不会下线,除非主动选择退出。但与此同时,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时间被互联网吞没了。“元宇宙”作为流行语可能会失宠,但我们将继续稳步朝着丰富、沉浸式的数字体验迈进,而这些体验会占用掉我们更多的清醒时间。
有个一直都很吸引人的现象:年轻人对美国企业有着强烈的反对情绪。去年,从安静辞职(quiet quitting)的兴起、对裙带宝贝(nepo babies)的取消文化倾向以及 subreddit r/antiwork (reddit 上的“反工作小组”)的人数壮大(现在有 260 万用户并且还在增加)这些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我们从当前的 TikTok 趋势也能看到这一点,比方说 #salarytransparency 与 #paydayroutine 话题,这些趋势的目的是让我们的收入和支出更加透明。
TikTok 帐户@salarytransparencystreet就很火,这个账号会采访陌生人,致力于让工资更加透明,并从雇主手中夺回权力
具体来说,反工作现象是对“被操纵的系统”的反抗,其根源在于大衰退以及收入不平等的加剧(基尼系数一直在攀升已经有 50 年了)。今年第一季度,18 至 29 岁美国人的信用卡债务有 8.31% 转变为严重拖欠,高于去年同期的 5.12%。在暂缓还债政策执行了 3 年后,今年晚些时候就要恢复学生债务偿还了;36% 的 Z 世代都有学生债务,平均债务余额为 20900 美元。大家正在受到伤害,然后都归咎于系统已经坏掉。
千禧一代与 Z 世代亲眼目睹了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在 2008 年经济衰退期间失业;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人自己的工作也丢了。十年后,一场疫情来袭,对劳动力市场又造成了一次冲击——失业率再次(短暂)飙升。
很容易将人工智能设想成下一场劳动力冲击。Goldman Sachs Research 预计有 3 亿个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完全自动化——也就是说这个星球每 11 个工作岗位当中就有 1 个会被人工智能替换掉。
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自动化的工作;资料来源:Goldman Sachs Research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当工作(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与文化革命(拒绝“传统”职业)发生碰撞时会发生什么?
一个结果将是自我创业的持续增加。高达 76% 的千禧一代和 Z 世代渴望成为自己的老板,到 2027 年,美国将成为自由职业者占劳动力多数的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但现在已通过技术实现:很多最大的科技公司都是为此类自我创业服务的平台;这就是我去年那篇关于数字原生工作兴起的文章背后的概念。本周发布的 YouTube 年度影响报告称,YouTube 为美国 GDP 贡献了 350 亿美元,支持了相当于 390000 个全职工作岗位。
自主创业的吸引力部分在于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随着人工智能渗透到劳动力队伍当中,这一点会更加正确。关于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在本周《大西洋月刊》的一篇锐评文章中,Charlie Warzel 描绘了一种凄凉的景象。 他写道:“人工智能的前景是自动化,而自动化的前景是消除生产(打字、处理数字、合成信息)过程中的摩擦。”他认为,将人工智能嵌入到我们的工作流不会让我们从工作当中解放出来,而是会让我们更有效率——从而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做更多的工作。(我们之前在过去的技术进步当中已经看到了这一点——这也是经济学家凯恩斯在 1930 年所做预测出错的原因之一——当时他认为,自己的孙辈每周只用工作 15 小时。)
Warzel 总结道:“如果人工智能会代替我们的工作的话,它的计划是将我们所有人变成有重叠、会交互的人工智能系统的中层管理者。”换句话说,人工智能会导致企业生活变得更加平凡、更加单调,并且更加受制于日益紧迫的生产力驱动的截止期限。在这种观点下,靠自我创业逃离地狱就会变得更具吸引力。
以下是我对事情演变的看法:
受到大衰退、疫情以及工资停滞的影响,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从事自由职业。重返办公室的要求进一步促进了这种转变,因为年轻员工追求灵活性。许多形式的知识工作——设计、工程、咨询——都是自由职业者,公司越来越依赖于合同工。
人工智能会嵌入到每一个生产力工具之中,增强我们的能力。这会提高生产率,从而推动 GDP 的增长——但个体员工并没有看到工资增加或工时减少。这导致年轻一代(即阿尔法一代)对美国企业更加失望。
公司解雇因为人工智能而显得过时的员工,进一步强化了“给美国企业打工有风险”的概念。这让更多的人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职业篮子里面,选择走上一条更加自主的道路。
#2 和#3 都推动了自由职业取得更大发展。这个循环开始越转越快
劳动力的解聚这个概念是一场长达数十年的转变,会决定未来 30 年大部分时间的走势。后面我会用更长的篇幅深入探讨上面的那个循环。但与此同时,有一件事很明确:不管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工作都在进行清算。
标签: AI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hezuo@lyzg168.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输入您的联系信息,我们将尽快和你取得联系!
Tel:15137991270
企业QQ:210603461
Emile:hezuo@lyzg168.com
地址:洛阳市西工区王城大道221号富雅东方B座1711室
网站:https://www.lyzg168.com
我们的微信
关注兆光,了解我们的服务与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8-2019 洛阳兆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18025879号